传统美德之敦亲
发布日期:2023-02-15 00:51
敦亲从狭义上说就是厚爱怙恃双亲,从广义上说可包罗兄弟友爱伉俪和气等伦理道品德为。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,古代儒家把“齐家”作为“治国”的前提条件。《周易》说:“正家而天下定矣。
”《礼记》说:“家齐尔后国治。”这样,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、鹿车共挽就成了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崇尚的家庭伦理准则,为敦朴社会民风、维护社会稳定、促进社会生长起到了努力作用。在现代社会,家庭伦理关系和道德尺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,但父慈子孝、敬老爱幼,伉俪和气还是人们应该信守的道义。
在《诗经》谁人时代,周王以天下为一家,诸侯也各有他们的家族。他们认为只有把自己的家族团结好了,国家才气保持稳定和谐。
这种看法对中国人发生了很大影响,虽说厥后制度变化了,但重亲情的特点却始终保持着。固然,从现代文明的角度看,家族看法有其毛病,但从一个小家来说,伉俪长幼和谐完满,也是家庭民主的体现。
究竟,家庭仍然是无可替代的“社会细胞”。孔子曰:“事怙恃,能竭尽全力。
”【大意】侍候怙恃,能做到经心過力。儒家把孝悌忠信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,孝是孝敬怙恃,悌是敬爱兄长,忠是忠于国家,信是做人要讲信用孝是放在第一位的,古有“百善孝为先”一说,这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各民族中颇有特色的道德尺度。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,就可以家庭和气,进而处置惩罚好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,这也就是“家和万事兴”“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原理。
《孝经》中有一句话:爱亲者,不敢恶于人;敬亲者,不敢慢于人。大意:爱自己怙恃的人,不会厌恶別人的怙恃;尊敬自己怙恃的人,也不会怠慢別人的怙恃。《孝经》是儒家专门讲孝道的一部书。我国自古以来一直有尊老爱幼的好传统。
人际关系需要和谐,首先取决于是否尊重周围的人,尤其是尊敬父老。社会是由许多家庭组成的,你如果真正做到敬爱自已的怙恃,那么一定会以同样的心态去尊敬周围的尊长。这样就会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社会民风。
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的丈夫死了之后,想嫁给已有妻子的宋弘,便请刘秀做媒妁。刘秀试探宋弘说:“俗话讲,当官了就要换朋侪,发达了就要换妻子。这或许是人之常情吧!”宋弘明确刘秀的意图,于是说了“贫贱之知不行忘,糟糠之妻不下堂”这句话,讲明了他与自己妻子忠贞不渝的恩爱。富贵不忘故友,不弃发妻,一直是昔人所推崇的美德。
与古代社会相比,现代社会影响婚姻的因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但真诚的恋爱能够经受住种种逆境和诱感的磨练,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。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。
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。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
”孟郊这首诗,形貌了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衣服的情景。“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”,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赞美之情。母爱是最真诚、最无私、最伟大的爱,如同春天里的阳光看待小草那样。母爱是永远酬金不完的。
本文关键词:传统,美德,之敦,亲,敦,亲从,狭,义上,说,就是,贝博bb平台体育
本文来源:贝博bb平台体育-www.pixiuxuegu.com
Copyright © 2000-2022 www.pixiuxuegu.com. 贝博bb平台体育科技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:ICP备25903937号-6